2018年11月29日,我院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2016级的同学们在学校举办的第八届非师范生技能大赛中荣获一等奖,这是我院本科生历年来在此项比赛中取得的最好成绩,也是我院推进本科教学改革,注重学生实践能力提高的成果。
参赛小组由钟意灵、范琴、江婷婷、周玉姝、袁诗琴、彭巧巧等六位同学组成,王运甫老师担任指导教师,参赛项目为“陌上桑——汉代女子妆饰在当代大学生中的文创开发与应用”。下面是有关此次比赛的详情。
一、活动背景
本着提升大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促进大学生全面成长,成为复合型知识结构人才的原则,我校于2018年9月19日开始筹备第八届非师范生技能大赛,目的在于提高我校非师范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促使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技能。比赛分实物类、多媒体类以及舞台类等三个组别;每组各设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及优秀奖若干;每组的一、二等奖将参加最后的优秀成果展演。比赛通知发出后,我院高度重视,并在各年级学生中大力宣传此次活动,营造出良好的比赛氛围。各年级学生积极响应,参赛热情高涨!
二、“陌上桑”小组参赛历程
(一)团队组建
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2016级的钟意灵、范琴、江婷婷、周玉姝、袁诗琴、彭巧巧等六位同自由组合成参赛小组,并邀请王运甫老师作为指导老师,开始备战比赛。10月12日,小组于集贤楼进行短暂集会,讨论此次活动的具体实施策略。
(二)项目选题
小组成员响应习近平总书记“让文物活起来”的号召,决定以文创产品的形式参与此次大赛。确定好参赛方式后,小组进入关键环节——项目选题的确定,这是小组面临的第一个挑战。一经讨论决定以汉代文化元素作为设计来源,然而汉代文化包罗万象,内涵丰富,难以入手。指导老师给出了要与大学生生活紧密结合的建议,小组最后决定以妆容妆饰为选题突破口,以汉乐府诗《陌上桑》作为项目名称。
(三)资料收集
小组收集了汉代服饰文化、礼仪文化的相关资料,重点参考了沈从文先生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管维良先生的《中国铜镜史》,以及《汉旧仪》和《礼记》等文献资料,并对资料进行了初步的加工。
(三)设计与制作
小组提炼典型的汉代纹饰:茱萸纹、云气纹等,发掘汉代优秀文化:对亲情、爱情的勇敢追求等,再结合当代大学生的常用饰品,先后设计了茱萸纹木盒、星宿骰链、舞人镜、狸猫纹方巾、四龙纹发带、龙纹爵士面具、瑞风手执扇七件作品。

图一:文创产品的加工制作
随后的制作环节非常关键,稍不注意便会返工甚至报废,这是小组面临的第二个挑战。袁诗琴同学对此深有感触:“在制作过程中,每一步我都是小心翼翼。虽然木盒经过二次修正,花费了一个多月的时间,但是成品出来的时候感觉一切都是值得的……很满足。”
制作完工后,小组还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准备了产品介绍ppt、视频等资料。
(四)提交与答辩
11月23日,第八届非师范生技能大赛评审答辩环节开启,答辩成绩将直接影响比赛名次。小组推举钟意灵同学担任答辩任务,彭巧巧同学协助展示文创产品。二人紧密配合,圆满完成了答辩任务。答辩环节中,钟意灵同学对答如流,给评委留下了不错的印象。11月24日,“陌上桑”小组收到了参加展演活动的通知,这意味着小组已经闯入前两名。

图二:“陌上桑”小组紧张备战答辩环节

图三:钟意灵同学担任答辩任务
(五)汇报展演
展演准备时间很短,组织方要求第一天提出演出形式,第二天熟悉舞台,第三天彩排,第四天就进行正式的展演,这是“陌上桑”小组面临的第三个挑战。小组成员在指导老师帮助下,团结合作,加班加点,连夜完成了节目的设计与预演等准备工作。
11月29日,小组在校友会堂进行了精彩的现场展演,赢得了观众的热烈掌声,最终获得此次非师范生技能大赛实物类唯一的“一等奖”,为此次参赛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图四:“陌上桑”小组在进行展演(一)

图五:“陌上桑”小组在进行展演(二)

图六:“陌上桑”小组获得校2018非师范生技能大赛一等奖
三、参赛收获
此次比赛,“陌上桑”小组紧密合作,一方面取得了优异成绩,扩大了文博专业的知名度;另一方面,小组成员用实际行动影响了本专业的同学们,大家纷纷表示加深了对相关专业课程的理解,今后将用更大热情迎接专业学习的挑战,为走上文博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文创产品成果图

图七:茱萸纹木盒

图八:舞人镜

图九:星宿骰链

图十:狸猫纹方巾

图十一:四龙纹发带及龙纹爵士面具

图十二:瑞风手执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