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科研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科研 >> 学术动态 >> 正文

重庆师范大学首届未央先秦两汉研究青年学人奖励专项基金颁奖仪式隆重举行

发布日期:2023-05-05;  作者:王仁杰、代宇薇;  编辑:融媒体中心;  点击数:

2023年4月23日上午,由重庆师范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历史与社会学院主办的首届未央先秦两汉研究青年学人奖励专项基金颁奖仪式于三春湖会议厅举行。本次颁奖仪式由重庆师范大学原副校长、二级教授、三峡文化与社会发展研究院院长李禹阶主持,出席仪式的嘉宾有:“未央先秦两汉研究青年学人奖励专项基金”捐赠人、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中国秦汉史研究会顾问、西北大学历史学院特聘教授王子今先生,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原院长、二级教授孙家洲先生,重庆师范大学副校长、二级教授杨如安先生,重庆师范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秘书长段文书女士。历史社会学院党委书记王丽萍、副院长蒋刚教授、党委副书记马小又与历史与社会学院百余名师生参加了仪式。

仪式开始前,主持人李禹阶教授首先向出席颁奖仪式的王子今先生表达了崇高的敬意,并对出席本次仪式的所有嘉宾表示热烈的欢迎。李禹阶教授在现场为大家详细介绍了王子今先生设立“未央先秦两汉研究青年学人奖励专项基金”的初衷和展望。

仪式的第一项议程是由重庆师范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秘书长段文书女士上台致辞。她代表重庆师范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对王子今教授的到来表示欢迎,并对子今教授所设立的“未央先秦两汉研究青年学人奖励专项基金”在助力我校先秦两汉历史与考古研究、加大对青年学子的培育、支持重庆师范大学教育事业的发展等方面所起到的作用表示由衷的感谢。在此,她对本次专项基金的获奖者表示衷心的祝贺,期待获奖者在奖励基金的支持下取得更丰硕的成果,也期待更多青年教师与学生潜心科研、再接再厉,充分发挥学科与人才优势,助力我校成为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力的科研高地。

仪式的第二项议程是由“未央先秦两汉研究青年学人奖励专项基金”捐赠人王子今先生讲话。王子今先生首先谈起自己与重庆有着深厚的文化情缘,这与其母亲的影响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王子今先生的母亲曾在解放前重庆地区的学校内参与革命活动,并且毕生对学术有着真挚的热情与恒久的向往,这对他走上学术道路、产生对重庆的独特情感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接着,王子今先生对重庆师范大学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学术活动的学术品质以及重师学子身上的体现的学术热情与见识表示深深的感动,并希望更多的重师学子能投入精力加入中国上古史、先秦两汉史、考古学研究的队伍,为重庆师范大学的学术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

仪式的第三项议程是颁奖环节,由专项基金捐赠人王子今先生、重庆师范大学副校长杨如安教授、重庆师范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秘书长段文书女士分别为三位获奖者颁奖。

10575

仪式的第四项议程是历史与社会学院副教授钟良灿作为获奖代表发表获奖感言。他回忆了基金设立时的场景,认为本次获奖带给自己更多的是一种激励和鞭策,并希望今后有更多的青年学子同自己一道继续在先秦、秦汉史领域研究中以王子今先生为榜样,向前努力奋进。

仪式的第五项议程是由历史与社会学院副院长蒋刚教授致答谢词。蒋刚教授首先向王子今先生表达了崇高的敬意。蒋刚教授指出:除了设立激励专项基金外,王子今先生还通过举办学术讲座等形式提供多方位帮助,为我院学科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学校领导及基金管理委员会领导对各个环节严格把控、事无巨细。相信我院师生会在基金精神的激励下,定不负期望,再上新台阶!

在仪式的最后环节,重庆师范大学副校长杨如安教授发表讲话。他首先向王子今先生表达了崇高的敬意,并对获奖人员表示热烈的祝贺。他重申了基金设立的初衷和精神,表示学校将不断深入贯彻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希望学子们不负王子今先生的厚望和关怀,以三位获奖者为榜样,不断在自己的领域刻苦钻研,保持昂扬斗志,坚定文化自信,为更好地展示中华文明的风采、不断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中华文明之风而贡献力量。

本次颁奖典礼不仅是对历史与社会学院青年人才在秦汉史领域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的表彰,也是对我院教师学子潜心耕耘、开拓进取的高度肯定。


上一条:【博士讲堂】系列讲座第五讲:我院胡子尧博士开展“西伯利亚考古纪行”讲座
下一条:历史·考古名家讲坛||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原院长、二级教授孙家洲:治学三题

关闭

快速导航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 重庆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考古文博学院)
办学地址 :重庆市沙坪坝区大学城中路37号,重庆师范大学 集贤楼
联系电话 :023-65362750
版面设计:重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网页设计》课程设计
主创成员:唐之淑,苏雯睿,刘宏元
指导老师:汪晓玲
技术支持:重庆师范大学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学院
技术支持:谭华山,6510388@qq.com
院 长: jg1203@qq.com
书 记: 610069357@qq.com
纪 委: 441749741@qq.com
公 共: lsyshxy@cq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