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科研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科研 >> 学术动态 >> 正文

曲柄睿博士:“佣书成学:中古知识的结集、生产与传播”讲座

发布日期:2023-03-17;  作者:向致杭;  编辑:古佳根;  点击数:

2023年3月15日晚7点30分,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曲柄睿博士应邀于集贤楼312会议室为我院学子做学术报告,讲座由历史学系主任唐春生教授主持。

曲老师认为,知识与史学的发展密不可分。知识怎样来,怎样被整合,又是怎样被传播出去的,这是他研究中古时期历史想要解决的问题。曲老师从彼得·伯克《知识社会史》、安·布莱尔《工具书的诞生》等相关知识史的研究著作中得到启示,通过回顾知识的生产管理、书籍的制作发行、知识的印刷形态、知识的口传与书面形态等多个方面的研究成果,结合对中古时代的学术思考,进而指出:汉晋之际由简牍向纸张的过渡改善了文本传播的条件,促使中古时代的文学思考、制作方式都发生了新变。那么这些由书写载体变化所带来的革新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其一是中古时代“抄书而成新作”的学习风气。学者佣书成学、笔耕为养,以抄书积累学问,抄写过程中通过对已搜集到的知识进行撰写、删减、化用等再加工方式产出新的作品,因而抄书是从被动学习知识到主动生产知识的行为。

其二是类书的编纂。南朝类书编写者希冀囊括广阔的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全部知识供人所用,他们不断地收集、分类和审核知识,不断提升知识的容量,也使得人们获取知识的方式更为便捷迅速。

其三是钞本和原本的竞逐。中古时期的人们未必都有条件直接阅读古籍原本,可能使用的是钞本即节本来获取知识,以达到更方便和迅速的效果,却造成了知识因书籍版本不同而形成的客观差异。

在最后总结环节,曲老师提出:知识的归纳方式、储存样貌和获取便捷程度都能影响其传播范围与效率;知识能否获得广泛的接纳一定程度上不取决于其价值,而取决于其获取的效率。

讲座结束后同学们就类书编纂目的、类书与维护贵族地位之关系、类书编纂者对原始文献保护措施等多个问题与曲老师进行了积极的交流。学子们对南朝时期的知识传播和类书编纂问题有了新的认识和见解,在知识史和文献学研究领域的学术视野也得到了极大的拓展。


上一条:大家云集的学术盛会——“比较文明学视野下的中国文明和国家形成的标志暨文明与国家的定义”高峰论坛开幕
下一条:湖北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孟华平教授应邀作题为“石家河遗址与石家河文化”学术讲座

关闭

快速导航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 重庆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考古文博学院)
办学地址 :重庆市沙坪坝区大学城中路37号,重庆师范大学 集贤楼
联系电话 :023-65362750
版面设计:重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网页设计》课程设计
主创成员:唐之淑,苏雯睿,刘宏元
指导老师:汪晓玲
技术支持:重庆师范大学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学院
技术支持:谭华山,6510388@qq.com
院 长: jg1203@qq.com
书 记: 610069357@qq.com
纪 委: 441749741@qq.com
公 共: lsyshxy@cq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