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科研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科研 >> 学术动态 >> 正文

历史·考古名家讲坛||吉林大学考古学院博士生导师杨建华教授应邀做“西亚两河流域:农业起源到国家形成(下)”讲座

发布日期:2022-05-23;  作者:苏超;  编辑:古佳根;  点击数:

2022年5月18日,我院“历史·考古名家讲坛”系列讲座在重庆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集贤楼312教室举行。讲座以“西亚两河流域:农业起源到国家形成(下)”为主题。主讲人为吉林大学考古学院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七届考古学科评议组成员杨建华教授。本次讲座由重庆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蒋刚教授主持。

此次讲座,为杨建华教授此前考古讲座的庚续。讲座首先介绍了西亚地区哈拉夫文化的社区分化情况,并通过图像展示了哈拉夫文化遗址中的圆形房屋建筑,分析了这些房屋的布局。对哈拉夫文化早期、中期、晚期出土的陶器进行了对比分析,说明了它们之间在造型、纹饰等方面的差异;然后,杨建华教授对两河流域欧贝德文化阿巴达村落的遗址建筑布局中祭坛、贡桌、中殿的位置具体分析,意在说明两河流域欧贝德文化还处于神权社会阶段。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考古工作者在对阿巴达遗址进行发掘时,发现了大量石制“Token”,杨建华教授幽默地称之为“筹码”,她认为这种“筹码”应该与中国文字发明前使用的结绳记数功用类似,起到了一种记录的作用。与此同时,她将两河流域南部欧贝德文化晚期出土的陶器进行了考古类型学的分析,具体说明了“欧贝德文化晚期”的社区分层特点。

尔后,异彩纷呈的内容逐渐展露,映入同学们眼帘的是类似中国西藏布达拉宫般的乌鲁克文化神庙建筑图。神庙的造型设计令人肃然起敬,昭示着这一时期乌鲁克文化的不可逾矩、肃穆内涵。杨建华教授展示了“冰激凌转筒”造型的陶质滚印,并对其上的印纹进行了详细讲解,强调了乌鲁克文化的等级森严。这种滚印常佩戴于神庙祭师身上,这也说明了乌鲁克宗教文化的兴盛。

杨建华教授通过乌鲁克文化时期聚落面积的变化分析到,随着时代的前进,乌鲁克文明城市开始诞生,偶见城市鹤立鸡群于众村落之中,真可谓“小国寡民”式的《老子》心境。与此同时,杨建华教授对捷姆迭特·那色文化情况进行了阐述,并总结了捷姆迭特·那色聚落的文化特征。她指出两河流域的沙漠化严重,其罪魁祸首就是当地人过度抽取地下水灌溉,导致了两河流域的土壤盐碱化,并逐渐荒漠化。

在这场讲座中,图像的魅力仍旧不减。一系列巍峨肃穆的庙宇,五彩斑斓的天青石竖琴,趣味盎然的棋盘与棋子一一浮现。这些庙宇建筑阶梯高耸入云,仿佛秦始皇陵一般闻名遐迩,让人心生崇拜之感。这些乌尔王陵考古出土棋子与棋盘,恰如罗马教廷壁画一般神韵不减。这些丝弦簇紧的竖琴,让人不觉回想起齐姜抚琴间的爱怜,使人浮想联翩。

讲座互动环节重,杨建华教授说:“希望在座的同学们在对西亚两河流域文明知识进行吸收时,能够萌发一些兴趣,这就如一颗文明的种子,它一旦萌芽,茁壮成长,必将成为指引你学术人生的向阳花!”。

最后,蒋刚教授对本次讲座进行了总结。他指出,通过本次讲座学习,开阔了同学们的研究视野,让同学们了解到了一个不同于中国的地区文明发展的完整过程。杨建华教授通过考古材料详细分析古代社会的研究方法对同学们也有巨大启示意义。


上一条:历史·考古名家讲坛||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导师韩建业教授应邀做”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形成”讲座
下一条:重庆市文旅游委党委委员幸军副主任应邀做“重庆市博物馆发展现状及趋势”讲座

关闭

快速导航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 重庆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考古文博学院)
办学地址 :重庆市沙坪坝区大学城中路37号,重庆师范大学 集贤楼
联系电话 :023-65362750
版面设计:重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网页设计》课程设计
主创成员:唐之淑,苏雯睿,刘宏元
指导老师:汪晓玲
技术支持:重庆师范大学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学院
技术支持:谭华山,6510388@qq.com
院 长: jg1203@qq.com
书 记: 610069357@qq.com
纪 委: 441749741@qq.com
公 共: lsyshxy@cq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