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科研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科研 >> 学术动态 >> 正文

重庆市文旅游委党委委员幸军副主任应邀做“重庆市博物馆发展现状及趋势”讲座

发布日期:2022-05-23;  作者:苏超;  编辑:古佳根;  点击数:

2022年5月18日是第46个国际博物馆日,国际博协确定今年主题为“博物馆的力量”,为此,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正式对外发布了《2021年度重庆市博物馆发展报告》。为了及时了解重庆市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历史及现状,2022年5月19日,我院特邀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党委委员幸军副主任来做“重庆市博物馆发展现状及趋势——解读2021年重庆市博物馆发展报告”讲座。本次讲座由重庆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蒋刚教授主持。蒋刚教授介绍了幸军副主任的管理工作经历及成就,并代表学院对幸军副主任一直以来给予我院的帮助与指导表达了感谢。考古文博系孔令远教授、凡小盼教授、郑利平副教授、刘渝副教授、陈君老师等近百位相关领域师生聆听了本次讲座。

本次讲座,幸军副主任以“重庆市博物馆发展状况”为讲解切入点,对2021年重庆市新开放的博物馆进行数据统计,并对2021年重庆市博物馆建设情况进行了介绍。他追溯了中国博物馆的建设历史,中国第一座博物馆是张謇建设的南通市博物院,重庆市第一座博物馆是卢作孚先生解放前于北碚建立的峡区博物馆。目前,重庆市已建成一级博物馆5家,二级博物馆7家,三级博物馆12家,建成了被誉为“西部城市文明窗口”的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建成了重庆地区第一家水下博物馆-白鹤梁水下博物馆,建成了独具特色的江津中等师范教育博物馆。他运用大数据模型将已建成博物馆类型划分为:革命纪念类,综合地志类,历史文化类,考古遗址类,艺术类等等。博物馆公共服务是博物馆事业的重要内容,幸军副主任有条不紊地对2021年重庆市博物馆举办展览的情况进行了数据分析,并对全市博物馆年参观量、博物馆藏品情况向在座师生进行介绍,他列举了近年在文物保护修复方面取得的一系列重要成就。幸军副主任对2021年重庆市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情况进行了详细阐述,他指出文创产品设计风格新颖、销售量排前的博物馆是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重庆自然博物馆、大足石刻博物馆、重庆市九龙坡九龙沉香博物馆。他画龙点睛地讲道:“重庆市各大博物馆文创产品特色鲜明,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重文化,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重精神,重庆自然博物馆重生态...”。

“博物馆的主要特点”也是此次讲座的一项重要内容,幸军副主任对重庆市各大博物馆举办的社会教育活动、建党百年活动、科研实践活动进行举例分享,例如:重庆自然博物馆全年举办“世界地球日”主题活动,白鹤梁博物馆举行“青年文明号”主题活动,大足石刻博物馆策划“我在乡村守国宝”主题活动等等。

重庆博物馆的发展趋势是此次讲座最后的一个重要话题,幸军副主任指出重庆博物馆的四大发展趋势,各级更加重视博物馆的改革发展、“一区两群”博物馆建设进一步提速、文物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文化文物创意产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等。幸军副主任也指出了重庆市博物馆向前发展良好趋势下存在的一些问题,例如:基本陈列无法与时俱进,展陈老化,社会层次活动不够,讲解水平服务需要提高等等。

最后,幸军副主任强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博物馆是一所红色基因库,博物馆要多宣传红岩精神,博物馆要以文物为中心。在新的时代脚步下,重庆博物馆建设要加快脚步迈进。

蒋刚教授对本次讲座做了总结:第一,通过本次讲座的学习,同学们对重庆市博物馆发展历史、现状及未来有了新的认识,已经建成的各类型博物馆为同学们参观、学习提供了阵地;第二,通过本次讲座的学习,同学们对博物馆理解更为全面,对博物馆的使命、功能认识更加深入,博物馆事业不仅仅是文化传播的事业,也是政治使命,更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事业;第三,本次讲座展现了重庆市博物馆事业良好发展的趋势,博物馆事业是今后大有可为的事业,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提升了同学们的专业学习和就业的自信心。


上一条:历史·考古名家讲坛||吉林大学考古学院博士生导师杨建华教授应邀做“西亚两河流域:农业起源到国家形成(下)”讲座
下一条:历史·考古名家讲坛||吉林大学考古学院博士生导师杨建华教授应邀做“西亚两河流域:农业起源到国家形成(上)”讲座

关闭

快速导航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 重庆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考古文博学院)
办学地址 :重庆市沙坪坝区大学城中路37号,重庆师范大学 集贤楼
联系电话 :023-65362750
版面设计:重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网页设计》课程设计
主创成员:唐之淑,苏雯睿,刘宏元
指导老师:汪晓玲
技术支持:重庆师范大学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学院
技术支持:谭华山,6510388@qq.com
院 长: jg1203@qq.com
书 记: 610069357@qq.com
纪 委: 441749741@qq.com
公 共: lsyshxy@cq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