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合作
当前位置: 首页 >> 交流合作 >> 社会影响 >> 正文

东汉初年,这只大老鼠怎么掉到了水井里?重庆考古学家来解密

发布日期:2022-03-15;  编辑:古佳根;  点击数:

一口4米多深的干涸井下,立着一只老旧残破的木水桶,水桶底部清理出了一只褐家鼠的颅骨……这个出现在北京路县故城遗址的考古场景,引起了专家的重视。褐家鼠为何在深井出现?日前,通过与北京市文化遗产研究院合作,重庆师范大学武仙竹教授科技考古团队解开了疑惑。3月15日,武仙竹接受重庆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只老鼠见证了东汉“光武中兴”的一段重要历史。

发现褐家鼠

我国城市考古迄今唯一一例

▲褐家鼠颅骨遗存。

路县故城遗址考古发掘是北京市文化遗产研究院第三研究室主任孙勐研究员主持的重点发掘项目,该考古发掘曾获评“2016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该遗址位于北京市通州区潞城镇,是迄今通州区发现的最早的汉代城址。北京市文化遗产研究院于2015年对遗址进行调查和勘探,2016年开始考古发掘,对路城遗址内外的道路、供排水设施、护城壕、墓葬、窑址、居址、水井、冶炼遗址等均有较清楚的了解。

“路城遗址考古中发掘出大量动物骨骼,这些骨骼是解析路城对峙战生活和战争场景的重要材料。”武仙竹介绍,2020年,他的研究团队与北京市文化遗产研究院展开合作,对路城遗址出土动物骨骼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2022年3月出版的《第四纪研究》上,团队发表了路城遗址动物考古的首篇文章,内容就是遗址城墙外一个汉代大型水井内出土褐家鼠遗骸的研究成果。”

这件褐家鼠头骨标本是从井底木水桶里清理出的,“褐家鼠是一种常见的害鼠,从测量数据和磨耗使用痕来看,该个体是我国考古中发现的年龄最大、体型最大的个体。研究同时发现,这件褐家鼠遗骸是我国从水井考古中发掘出土的唯一一例,也是我国城市考古中发现的唯一一例。它对研究自然界褐家鼠生态演化、我国古代城市何时出现褐家鼠与人类伴生等有重要意义。”武仙竹说。

还原历史情景

老鼠遗存见证“光武中兴”

 

▲褐家鼠出土的水井和木桶示意图。

问题在于,这只巨型褐家鼠为何会出现在水井底部的水桶里呢?老鼠会打洞,它是生前自己打洞进入井内的吗?武仙竹表示,从其出土的情境分析,这一可能性可以首先排除。“就北京地区褐家鼠种群洞穴深度研究成果来看,其掘穴活动最多可以把洞穴掘入地下 1.5米深左右,所以,这口水井深达4米多的埋藏深度,已远远超过该地区褐家鼠自然生态规律。”

于是,研究团队将小哺乳动物考古、埋藏学、考古学情境分析等研究方法相结合,展开了探索。“首先,根据该井开口层位、出土器物以及井的修造特征等判断,该井为汉代人们日常生活饮用水井;第二,水井所在地路县故城曾发生著名的路城对峙战,刘秀扫平了据守该城的彭宠乱党,东汉才迎来‘光武中兴’;第三,水井位于城壕之外,是两军对垒的胶着点,守城的彭宠一方应该是将死鼠置放木桶,再沉于井底故意污染,蓄意破坏攻城一方的饮用水源。”

▲褐家鼠遗存出土地点示意图。

武仙竹进一步解释:“《论衡·幸偶篇》记载,‘虫堕一器,酒弃不饮;鼠涉一筐,饭捐不食’,说明我国古人重视饮食卫生。水井出现死鼠是大忌,但自先秦始,战争中就有守方焚弃房舍、荼毒井水的御敌策略,进攻一方也有不饮敌方井水、不妄取对方食物的自我防护要求。因此,守城方很可能用大型死鼠污染水源。而战后水井被人为填埋,应该也是出于安全考虑。综合来看,褐家鼠遗存是古代战争场景中防守方坚壁清野、焚弃房舍、荼毒井水等御敌策略的遗留物,也是东汉初年‘光武中兴’之前夕平叛‘彭宠之乱’的重要历史遗迹及见证物。”

创新考古方法

重庆小动物考古位居全国前列

武仙竹表示,该项研究成果是北京和重庆地区考古团队发挥各自专业优势、联合开展协作创新的具体体现。“具体来说,对褐家鼠遗存进行考古研究,属于小哺乳动物考古范畴,而对这种考古方法的探索和运用,重庆已经走在了全国前列,这也是促成此次路县故城遗址考古中京渝双方展开合作的重要基础。”

他介绍,过去,考古界的动物考古主要关注猪、牛、羊等大型动物,而猫、鼠、蝙蝠等小哺乳动物骨骼小,容易分散,研究较少。“但小哺乳动物在自然界群体庞大,数量远远超过大动物,如果没有研究,就是严重欠缺和损失,因此,我们团队多年来以此为创新方向,集中对小动物遗存进行采集、提取、研究,逐步掌握了一套新的研究方法和理论体系,积累了不少成果,引起了国际国内关注。”

2012 年,该团队在我市老鼓楼衙署遗址研究发现了黄胸鼠骨骼。这是我国考古首次发现该动物骨骼,反映出宋代南方城市环境中已经存在黄胸鼠与人类相伴共存。另外,在重庆钓鱼城遗址、南京朱元璋之女怀庆公主墓、杭州德寿宫遗址等考古发掘中,这种小哺乳动物考古技术也得到了广泛运用,这一方法还被逐步推广到国外,彰显了中国考古技术对国际学术界应有的重要影响。


转载自重庆日报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27368970644863464&wfr=spider&for=pc


上一条:重庆4朵姐妹花:上同所大学,住同一宿舍,如今全部保研/考研名校!
下一条:重庆师范大学“青年说”系列报道丨陈慧玲:把快乐作为成长的力量

关闭

快速导航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 重庆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考古文博学院)
办学地址 :重庆市沙坪坝区大学城中路37号,重庆师范大学 集贤楼
联系电话 :023-65362750
版面设计:重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网页设计》课程设计
主创成员:唐之淑,苏雯睿,刘宏元
指导老师:汪晓玲
技术支持:重庆师范大学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学院
技术支持:谭华山,6510388@qq.com
院 长: jg1203@qq.com
书 记: 610069357@qq.com
纪 委: 441749741@qq.com
公 共: lsyshxy@cq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