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概览

先生之风||春风化雨 生生不息——学子眼中的唐春生教授

发布日期:2022-05-31;  作者:周节;  编辑:古佳根;  点击数:

寸头整齐而精神,两簇短眉略严肃,常穿一件蓝色夹克,上课时总是在教室内漫游,这也许是大多数同学对唐春生老师的印象:朴素、博学、严厉。但若与他聊上几句,则会发现这位老师的许多可爱之处。

薪火相传: 一种精神的绵延

课间闲暇时,唐春生老师曾向同学们分享过他艰辛的求学经历。同学们在了解这位老师的同时,也为他的真诚与毅力所感动。

学费,是落在他面前的第一道难题。因为交不起费用,在学校他常为此自卑。9块7毛,这是他小学到初中欠下的学费,当其他同学备战中考时,他因没有完清学费只能面临不能参考的困境。母亲常年生病,父亲只是农村的基层干部,这个贫困的家庭实在是拿不出一分钱。进退维谷的时刻,班主任向他伸出了援手,让学校免除了这笔费用,这才使他顺利完成学业。唐老师说,当班主任告知他不用再担心学费时,窘迫的他甚至连感谢的话都忘了说出口,等到后来想好好道谢,已再无机会。这成了他一辈子的遗憾。

英语是困扰他的第二个难题。面对与高中同学的差距,初中从未学过英语的唐老师一度感到绝望。好在热情负责的老师改变了他,英语老师一次次的鼓励,让他越来越自信,有了继续学习的勇气。到最后,他的成绩每次都能稳居年级前三。他说,英语是求学之路上的必备技能,没有当时英语老师的帮助,就不可能有自己的现在。

读博期间,唐老师离开了硕士曾做过的文学领域,转而于四川大学学习中国古代史,最终投身于宋史的研究,期间得到了包括导师在内的很多老师的照拂。

唐老师坦言,正是这些老师发自内心的善举,让他感受到了温暖,也明白了一位好老师能对学生产生多大的能量。这些生命中的印记,深刻地影响了他后来的道路。他说,自己所做的一切,既是一种致敬,也是一份传承。因为自己淋过雨,才更想为别人撑伞。

严慈相济:一位老师的口碑

“这是一位特别严格的老师”,在没有上他的课前,同学们都会这样说。

唐老师的严厉是出了名的,以至于未见其人时,同学们早已心有余悸。直到同学们真正步入教室,一个和蔼、精神气十足的学者映入眼帘,大家才开始在心里重构唐老师的形象。

课堂上,这位年近花甲的教授总是严格执教,彰显出独特的师风。虽然要求严格,但唐老师的授课口碑极佳,这得益于他深厚的学术功底,以及活泼的教学方式。

唐老师上课,从不拘于三尺讲台,他喜欢融入课堂之中,往往一节课下来,已绕教室数圈。他讲课富有激情,站在学生中,很容易就感染众人。偶遇走神的学生,他也是风趣幽默地进行提点。“形式轻松而内容丰富”,是他课堂真实的写照。唐老师心直口快,对于懒惰懈怠的学生,向来直言批评;对于潜心学习的学生,则会用更高的标准循循善诱。更为难得的,是他总是能用多种方法启迪学生。他会用史料、诗文等材料佐证史实,启迪同学们丰富研究材料;他会引导同学们关注学术动态;他注重基本功的训练,总是让同学们自己动手,在实践中成长。他经常于课上讲出很多值得深入研究的点来,只要是有心之人,一节课下来都会不虚此行。

严格之余,唐老师也常常展现温柔的一面。

他总是主动了解同学们的情况。课间休息时,唐老师会随机坐在某位同学身旁,与之闲谈,每遇到有潜力的学生,都会鼓励他们继续深造。不少学生回忆本科生涯,都十分感谢唐老师当年的支持与帮助。他一直相信自己的学生,他说:“有时不经意的一句话,可能就对同学产生巨大的影响。只要适度鼓励引导,学生真的可以充分认识到自身的能力,建立自信,开花结果。”因此,他从不吝啬夸赞学生,总是能找到他们的闪光点,每一个被他言语温暖过的人,都能更清楚地认识自己,更加自信。

已经毕业了的学生,也愿意找唐老师诉说心事,对于他们,唐老师仍旧尽心关怀。

正于四川大学读研的一位同学,本科期间就多受唐老师引导。硕士就读初期,她曾因为和周围人的差距陷入迷茫、焦虑甚至自卑,于是忍不住把心中所有的困惑、焦虑和痛苦一并告诉了唐老师。得知此情况后,唐老师告诉她,只要脚踏实地地去做自己该做的事,就肯定会有收获。当她把自己写的文章发给唐老师看时,唐老师会提很多中肯的建议,鼓励她不要过于自卑,只要动手写,就一定能进步。就这样,这位同学慢慢地熬过了自我怀疑的阶段,开始踏踏实实地看书、写文章,近期成功在《中国藏学》杂志上发表文章。这样的转变无疑是惊人的,她说:“每次接完唐老师的电话后,我会更自信、更努力、更踏实,正是这个力量鼓励我不断进步。”

另一位同学回忆起唐老师,忍不住分享了这样一件事。某天大雨,唐老师到教室时略显憔悴,此时同学们才知他身感风寒,高烧未退。唐老师先是为自己不好的状态表达歉意,而后坚持授课如初。同学们都忍不住感慨他是真正的人民教师。尽管他现在已去中国社科院读研,但闲暇时也经常与唐老师联系,沟通近况。

唐老师就是以这样慈爱、温和的目光注视着学生。这份关怀也得到了回应,唐老师4次被评选为“重庆师范大学优秀教师”,也曾获评“最受毕业生欢迎教师”,每一项赞誉背后,都是心与心的交换。

创办“求索”:一份坚守的初心

怀抱着对学生的爱,所以他总是“不满足”。即便已是学生眼中功成名就的教授,但他从未停下过脚步。

执教多年,他从那些曾经鼓励过的学生身上看到了无限的可能性。唐老师说,同学们有着巨大的潜力,如果自己的引导能让他们收获更多,甚至未来能超过自己,那一切都是值得的。

因此他总是主动关注那些虚心求学的同学,并在学生的建议下创办了读书小组。2017年,读书小组演变成了“求索学社”,本科生通过考核选拔之后,在唐老师的带领下定期开展史料研读、学术分享等活动。在此之前,院内还没有类似的组织,他是第一个实践的人。

唐老师想以这种方式,为有志于深耕历史的学子提供一份力量,营造更好的学风。这种想法和行为逐渐得到了很多教师的支持,老师们十分乐意来学社为学生义务开展讲座,刘耀辉、聂文华、杨静等老师更是受邀成为学社的指导教师。

不声张、不夸耀,他只想静下心来,默默为同学们做点事情。因此求索学社一事,唐老师从未向谁刻意提及。随着规模的壮大,学社需要更大的活动场所,唐老师因此向学院申请教室时,这件事才逐渐为人所知。“我只需要一间固定的活动室”,他这样对学院领导说,此外再无别的要求。他为此牺牲了大量时间精力,从不言回报。当其他人夸他是位好老师时,他也只会谦虚地表示自己只是做过点小事。他便是这样,始终将目光聚集在学生身上,而非他自己。

从食堂读书问学,到如今有了固定场所,唐老师一做就是五年。每谈及学社的发展,他总是由衷感谢学院的支持和每位教师的奉献。

五年时间里,求索学社生根发芽,唐老师倾注了诸多心血。他会私下挨个邀请校内外优秀教师给社员们分享知识;会带领同学们读《资治通鉴》《国朝献徵录》等原典史料;会在同学们偷懒懈怠时看穿学生的心思,不厌其烦地劝他们踏实努力。学社至少每两周开展一次活动,常常持续到晚上十点之后,即使再晚,他也始终与同学们在一起。每当活动结束后,唐老师都会留下来调整桌椅,关好窗户,做完这一切才关灯离开。

他说:“学生有出息,就是老师最大的荣光。”在他的带领下,求索学社硕果累累,不少社员陆续考取日本东北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四川大学、西南大学、东北师大等名校硕士生,在省级学术刊物上发表了论文。每到这个时候,唐老师总是最为开心。他说:“人需要一点满足感,学生的成功就是我继续做下去的动力。看到同学们前途光明,我很欣慰,觉得自己也算是没有辜负曾经的老师,这也是一种传承吧。”学生的成功,就是他最大的满足。

满腔热爱,满腹责任,唐老师是学社当之无愧的精神支柱。社员们常常为之感动,唐老师却不以为意,数年如一日般尽职尽责。尽管他从不求回报,但社员们都知道,做出成绩,无愧吾师,便是对唐老师最大的回报。

何谓大先生,唐春生老师就是学子们心中当之无愧的人选。他总说,希望同学们能够走出去,走得越远越好。就像他年少时在老师的帮助下走出那个贫困乡村一样,他也由衷地希望学生们能走出自己的一片天地。所以他如此热忱,他带着曾经老师寄予他的期望,又将这份希冀赠给自己的学生们。

“勤勉踏实,甘为人梯”,这八个字是他的工作信条,又何尝不是对他最好的评价呢?雅斯贝尔斯曾说:“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唐老师为人处世,如古树之淳朴,白云之高洁,同学们深深铭记心中,这份温暖也将于每一位学生身上继承,不断延续下去。先生之风,高山仰止,春风化雨,生生不息。

 


上一条:璀璨重师||科研卓越结硕果 探索未知善钻研——“考古界的拓荒者”武仙竹
下一条:科技创新||凡小盼:科技考古让文物鲜活起来

关闭

快速导航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 重庆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考古文博学院)
办学地址 :重庆市沙坪坝区大学城中路37号,重庆师范大学 集贤楼
联系电话 :023-65362750
版面设计:重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网页设计》课程设计
主创成员:唐之淑,苏雯睿,刘宏元
指导老师:汪晓玲
技术支持:重庆师范大学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学院
技术支持:谭华山,6510388@qq.com
院 长: jg1203@qq.com
书 记: 610069357@qq.com
纪 委: 441749741@qq.com
公 共: lsyshxy@cqnu.edu.cn